找到相关内容140篇,用时2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陀教育与心灵健康

    待人的善心善行,这种有疑难,有障碍内化,有染污强调自我内心净化的自救功能和对一切苦难面对、承担、接受、安抚、转化作用,最能事先化解精神疾患于无形,化解矛盾冲突于未萌,这不是比一切法律制裁、命令约束、...、不同国度、不同肤色的同心圆。然而,佛教所说的慈悲的情,与上述种种是不同的,慈悲是无我、无私、无欲、无,只有施与,只有付出,只有悲悯,只有舍弃,只有救度,只有牺牲自己,成就他人。这样的情操,是不是...

    区洁名

    |佛陀教育|教育|智慧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7/08461287618.html
  • 佛教伦理与和谐世界

    学,学佛是  佛教本是佛陀的教化,是人类的生存智慧。佛法开启我们认识生命,·f知生命,并且寻求生命的安顿与超越。它不是用占有、侵吞、夺取、向外部寻求的方法,它寻求的是自心,是自性的回归与净化。...无量誓愿学,佛道无上誓愿成”,这成了佛教弟子的誓愿、誓言、份之事,根本不需要花国家一分钱,分社会一分利,就能够养成互谅互让、互相关怀、道德自律、慈悲待人的善心善行,这种有疑难,有障碍内化,有染污...

    觉 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81460166.html
  • 寒山诗中的禅意

    不在龙宫密处,不在佛经里,不在寺院中,只在自己心头。不知佛性,只知外佛果者,便是夜夜数他人珠宝的贫苦汉,挖掘出自家清净之心,本性真如,才是无价的宝珠。这个自性、佛心、清净之心虽然人人具有,却...向外祈求:“报汝修道者,进虚劳神。人有精灵物,无字复无文……叮咛善保护,勿令有点痕。” 外诉诸智而诸心,这是道家与禅宗修炼的一个重要原则,而这两种不同学派的观点,又在寒山身上得到巧妙的结合。   ...

    心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00668222.html
  • 和谐是道

    价值的,那也应该来了解佛法,学习佛法、共同来践行佛法、弘传佛法。 《法句经》中说:〝制意为善,自调则宁。〞佛教并不外,而是在心。所以佛教强调的是〝自调则宁〞,是自我调整──调伏、调顺、调柔...寺院称作〝道场〞,出家人自古就称道人。可见三家都是同一宗旨:道。儒家的四书五经,道家的道德经,佛家的三藏十二部经都是时代精神的升华,都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结晶,都是当时人类文化所已经到达的一种高度。 佛教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33778341.html
  • 论占卜与隋唐佛教的结合

    占卜中,并且逐渐将其作用显凸到佛寺中流行的卜签上,形成了有特色的中国佛教占卜。“佛谶”在唐代禅宗继续得到发展。寺庙卜问签的普遍化。佛教与占卜在唐代的进一步结合,对佛教是相当有利的。在因果论的基础上,...加入因果报应的故事。有的虽系佛教宣传,但宣扬事在人为,强调道德改变命运的思想,还是有着积极意义的。  三  佛教占卜理论在唐代系统化、完善化后,对民间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,其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寺庙卜...

    严耀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04342236.html
  • 谈吕澂佛学研究的特征

    规律的认识,对于进一步准确把握佛教的本质利规律,发掘佛学中有益于中国文化建设和沟通人类文明的文化资源,无疑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。  一、在急剧社会变革下的佛教  任何一种文化,都是特定的...,而且对善恶问题更多地渗透著中国式特别是儒家伦理的理解。  吕澂在谈到佛教时,著重分析了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联系与区别。他在《中国佛学源流略讲》中言及,中国佛学是随著由印度传来的佛教而产生的一种...

    黄志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45465885.html
  • 持不语戒

    力很强,故先要止身、静口,待有成后,才能而修心。天后是高高在上的人,语业最易犯。初修行者,当然要从语业断起,故禅师示以持不语戒起修。   3. 语体文解   “天后诏仁俭禅师入殿前。”   ...

    法尔禅修中心

    |禅宗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11/0953236510.html
  • 唤醒和谐自觉提升心灵素质——和谐,人间佛教的当代实践课题

      香港佛教联合会觉真   香港人口头常说:“最紧要是开心。”北京人口头常说:“活着就要找乐。”这两句话看起来大同小异,但仔细领会,却可能各有含义。开心,是精神层面的,是内心的活动。找乐,向何处去找?似乎更多在于外。不管,外,开心与找乐都是一种人的存在。人的存在,是社会的存在,也就是说,人不可能脱离了社会,孤独存在。人的所思所想、所言所行...

    觉真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02739311.html
  • 论佛教伦理的中国化

    外王”的源流即“反身”的方面堵塞了。结果“外王”方面因无“圣”之源丧失生命力。一方面,儒家被引向谶纬迷信和烦琐考证而失去了活力,“说五字之义,至于二三万言”(见《汉书》卷30《艺文志》第六册),...。明太祖朱元璋基于由和尚而皇帝的身世,大力宣扬大明王朝是佛的意旨,立国初期年年举行法会,佛保护,以神化王权,麻痹人民。二是重用名僧,参与朝政。如东晋时北方后赵尊佛图澄为大和尚,南朝宋孝武帝时请僧人...

    龚爱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91140727.html
  • 佛教哲学的致思趋向及其现代启悟

    无以伦比的大智慧,我的内心无比充盈,我知道自己的高贵与尊严,我无需外,无需,也无须用言辞来表白或证明自己。我就是我自己,一个无限的和谐的圆满圆通的世界。  这是一种内心的体验,一种纯个体性的内心...的状态,使人从心之迷执和生之痛苦中解脱出来,生命得到完全充分的肯认。由此,佛教的方法不是认知,而是体验;不是外散,而是敛;不是超越,而是返归,从对“心相”的迷执返归到对“心体”的觉悟,这种返归的过程...

    庄穆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51041873.html